甘肃广河:多项扶贫措施并举 确保搬迁户搬得出 稳得住

2019-05-31 15:55:49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作者:

人民网广河5月30日电 记者见到马沙力哈是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家里,今年 39岁的他只有小学文化,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沙发上回忆此前在山沟里的居住条件,他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微笑。

2014年,马沙力哈因病致贫成为三甲集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4.5亩地,仅是依靠种些玉米、养几头牛和自己打零工的收入保一家5口人的生计。马沙力哈家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5间50平米的土坯房,裂缝多,逢雨便开漏。

(马沙力哈向记者展示他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手续。人民网 张桂贵/摄)

2018年9月,马沙力哈全家搬进了镇上的康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2.56平米的住房里。搬到小区之后,马沙力哈在原来山区饲养的5头牛和40只羊,每年能繁育出栏120只左右,卖肥羊的纯收入就有12000元。社区干部还介绍他的妻子去了当地政府在小区附近创办的扶贫车间务工,每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他们一家已于2018年底顺利实现了脱贫。

像马沙力哈家一样过上好日子的搬迁安置家庭在广河县三甲集镇绝非孤例。

今年35岁的黄晓燕家住在三甲集镇南山村,她家五口是2014年搬迁的房子,现在她家带上院子有120平米。她的丈夫在新疆伊犁从事彩钢瓦加工,一个月的收入就有5000至6000元,家中两个孩子,儿子在上初中,女儿就在自己工作的扶贫车间旁边的幼儿园,不仅不用花什么钱,接送也很方便。如今,黄晓燕家里的田让给了亲戚耕种,自己在小区旁边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次性筷子加工包装的工作,每天是按计件工资,50至60元一天,每个月也可以有近2000元收入。

(扶贫搬迁户黄晓燕不善言辞,在接受采访时一直把感恩政府挂在嘴边。人民网 张桂贵/摄)

“是政府的扶贫搬迁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们一家生活感到很幸福。”黄晓燕告诉记者。

据介绍,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2014年开始,分三期实施建设,总投资达3.26亿元,搬迁安置三甲集镇南山、黑山、小沟、小洼沟4个山区村和水泉乡、齐家镇、祁家集镇的山区群众 1650户842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26户4988人。

(若不是楼顶的标牌提示,很难想象这样整齐划一的社区是扶贫搬迁安置点。人民网 张桂贵/航拍)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河县政府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住房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修建了火炬小学、鹭岛幼儿园,并下功夫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每户搬迁群众搭建板炕、安装橱柜、天然气入户,确保群众能够及时入住,从源头上避免了搬迁户因过度举债装修影响脱贫,真正做到 了“拎包入住”。

(广河县在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了火炬小学及鹭岛幼儿园便于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人民网 张桂贵/摄)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广河县政府按照“搬迁一户、产业跟进一户”的思路,对搬迁户根据劳力情况进行分类,建立劳务档案,通过资产收益扶持、规模养殖带动、扶贫车间就业、组织劳务输转、设立公益性岗位、光伏扶贫等扶持措施,确保每户搬迁户至少有一项增收产业,每户至少一人能够稳定就业。目前,搬迁群众已实现就业2238人,其中本地企业打工570人,集镇摆摊设点150人,扶贫车间就业175人,公益性岗位就业30人,发展养殖668人,外出务工645人,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搬迁点和城关镇大杨家易地搬迁点分别建立了技能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搬迁群众技能培训,促进其自身就业创业发展。人民网 张桂贵/摄)

广河县扶贫办主任马锦明告诉记者,为了使搬迁户能够尽快适应居民生活,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成立社区党委,设立搬迁服务管理站,指导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针对搬迁群众对楼房电梯、天然气使用不熟悉的实际,社区党委组织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通过集中培训、上门讲解、发放资料、微信传送等多种方式对群众用水用电、使用天然气、电梯等各方面提供培训和服务,引导搬迁群众转变观念和习惯,快速适应由农民变为居民的生活方式。

(占地面积约81亩的牛羊养殖基地正在三甲集镇康家村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建成后该基地将有牛舍44栋,羊舍40栋,可容纳牛1640头、羊7800只,成为搬迁户们养殖致富的新平台。人民网 张桂贵/航拍)

作为“三区三州”贫困县之一,广河县上下把脱贫摘帽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突出抓产业、补短板、夯基础、聚合力、转作风、防风险,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按期完成整县脱贫摘帽任务。(张桂贵、梅亭、马媛)